教体艺提案〔2020〕46号
您提出的《关于更新理念用大数据管理解决大学体育课程存在问题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大数据技术引发了社会深刻的变革,丰富和拓展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您的提案对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准确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解决大学体育课程存在问题,提高学校体育信息化和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教育部着力从以下六个方面通过大数据管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一、完善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
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不断将学校体育纳入各项工作体系。2014年印发《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4〕3号),健全了学校体育的评价机制。2016年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明确提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创新体育教学资源,不断增强教学吸引力”。2017年印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7〕4号),明确了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将学校体育全面纳入学校的整体评价体系中。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二、推进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体育运动技能学习规律,聚焦“教会”“勤练”“常赛”,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习惯。同时以校园足球的发展模式为蓝本,贯彻“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体操、武术、冰雪、游泳、机器人等运动项目的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搭建信息平台,大力发展学生体育社团,报道体育活动,展示特色成果。
三、动态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制定相关实施办法,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每年开展体质健康标准数据测试,并将数据报送至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库”。截至2019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库”数据覆盖大中小学全学段学生,已累计接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17亿条,并以每年1.8亿条的数据递增。同时,为提高公众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认识程度,2015年开始,数据库开放个体数据查询功能,动态了解当地及学生的健康状况。从2014年起,教育部启动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抽测复核工作,每年抽取约20万学生的样本量对学生的身高、体重、视力、速度、耐力、柔韧等基本素质开展了数据的积累和对比,通过3—5年的纵向比较得出地区学生体质健康变化的趋势。同时建立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监测制度,定期开展体育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其实施情况作为构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的重要基础,确保测试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鼓励各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对体育课质量进行监测、监控或对开展情况进行公示。
四、深化学校体育评价体系改革
教育部坚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一是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要求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区、市)在高校招生录取时,把学生体育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启动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学业水平考试的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全面推行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二是指导高校建立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进体育考试内容和方式,科学确定考试范围,兼顾个体差异,增加考试项目可选择性,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引导中学加强体育教育。三是2020年起,在强基计划招生考试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增设体育项目测试,并将体育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
五、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与人员规模等方面建设。一是推动基层通过多种形式配备和充实体育教师。鼓励各地设立每年新招聘教师中体育教师的招聘比例,核定教师编制时向体育教师倾斜,特别是向中西部边远地区倾斜,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通过免费师范生、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渠道近5年多来每年新增体育教师约2万人,其中,2018年补充了24320名体育教师,2019年补充18991名体育教师。二是出台《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教体艺〔2017〕7号),鼓励退役运动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全面提升兼职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水平。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专门设置了体育等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专项培训。同时指导各地在组织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中,将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培训课程体系,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近5年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培训了1万多名国家级骨干教师和10万多名中西部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骨干教师。
六、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教育部指导地方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小学校体育设施技术规程》及《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要求,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力度,有效扩大增量资源,为全面开展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将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和体育器械配备达标率纳入教育统计数据,利用大数据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与建设。2019年全国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率分别为90.2%、93.5%、91.6%,体育器械配备达标比率分别为95.4%、96.6%、94.2%,达标比率均较往年有所增长。全国高校运动场地面积1.3822亿平方米,新增13.5万平方米;体育馆面积2646.2万平方米,新增77.8万平方米。
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强国强教、利国利民的大事。下一步,教育部将加强大数据管理和使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9月16日